廣州近期在垃圾處理上動作頻繁,顯示政府正在加快推動垃圾政策的各方面落實。其中,有組織萬人對比參觀垃圾填埋場和垃圾焚燒廠計劃,也有意向實行“定點定時垃圾投放”。至於垃圾的分類及運輸環節,都說可以向社會開放,總之給人的感覺是咩都可以談。
  滿打滿算,廣州勞師動眾對待垃圾已有五個年頭。應該感到慶幸的是,本來說在去年就會垃圾圍城的局面並沒降臨———據說,城管局又將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掉下來的時間推遲到明年。城管委一直控制著垃圾進程,一手軟、一手硬,軟硬兼施。
  “硬的一手”是推進垃圾焚燒廠建設,前幾年硬推沒推動,後來改用別的法子推動了。撬動這“硬的一手”的,就是作為“軟的一手”的垃圾分類。對比著看,垃圾分類轟轟烈烈,但進展不大;垃圾焚燒悄無聲息,但進展迅猛。軟硬兩手配合默契。
  單純地談焚燒還是分類,都不算恰當,最好是結合起來談:垃圾分類是垃圾焚燒的前提,垃圾焚燒要建立在真正的分類基礎上。但問題在於,分類牽涉環節眾多,對行政能力要求高,僅僅為了燒而燒,只要城管一家搞定就得。焚燒還是分類,一開始就被區別對待。
  後來,分類開始在輿論上占主角,但這不代表分類已經與焚燒政策相結合。恰恰相反,垃圾分類從收集到運輸幾乎還是沿用舊模式。哪怕有社區分類的,在運輸環節也還是混裝,環衛體制不變,垃圾分類就無法真正到位。
  從整個垃圾處理的政策傾向看,還是停留在焚燒動起來、分類說起來的狀態,這樣一來,分類與焚燒的有機聯繫就被割裂了。分類無用,不是市民不想分類,而是分了也白分。環衛機制乃至於城管決策層都沒有下定決定要以環衛改革承接垃圾分類,這就是市民逐漸對分類厭倦的原因。
  如果繼續這樣避“分類之重”而就“焚燒之輕”,垃圾分類難讓人樂觀。
  如果垃圾分類真的沒達到預期,賬不能算在市民頭上,不是市民不想,而是要算在環衛及垃圾處理體制上,是其不作為。這個不作為的證據很多。包括但不限於環衛機制抱殘守缺,固守既得利益,拒絕建立前端分揀垃圾、中端分類運輸後端分類處理的健康流程。
  執行部門在垃圾分類上,雷聲大雨點小,分類與焚燒一虛一實,既得了財政巨額補貼的好處,又落得個開明形象。在這樣的情況下,但凡遇到任何挫折,都可以推給市民,自個卻樂得輕鬆。這樣的垃圾生意不要太好做! □辛亥  (原標題:[街談]垃圾分類要動起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k23fkfuk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